2018年全省住房城鄉建設工作十大亮點
2018年,陜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以及住建部和省委、省政府具體要求,緊盯“追趕超越”,踐行“五個扎實”,助力“三個經濟”,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有力推動了全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多點開花,再添新“彩”。
突出“精準”二字
高質量完成了農村危改脫貧任務
始終把農村危房改造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嚴格落實“省包市、市包縣、縣包鎮村戶”三級住建部門領導包抓機制,層層夯實包抓和督查責任,建立“季通報、半年點評、年終任務考核”機制,形成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在全省推廣低成本加固改造模式和裝配式建筑,因地制宜減輕貧困戶農村危房改造負擔、解決住房安全問題。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農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提高補助標準,在安排年度計劃時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優先保證深度貧困縣區危房改造需求,做到了應保盡保。加強農村危房改造質量安全管理,積極推動危房改造與“旅游+”戰略結合,在改造貧困戶基本住房安全的同時,力求對危房改造戶的院落環境同步改造提升,提高了群眾滿意度。全年實施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7.95萬戶,竣工7.89萬戶,年度脫貧對象40254戶已全部入住,竣工和脫貧對象分別占年度計劃的131.5%、167.7%。國務院辦公廳對我省農村危房改造工作進行了通報表彰,將我省列為落實重大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予以激勵的省份。農村危房改造成果被中宣部作為全國農村危房改造典范,在改革開放40周年成就展上進行了展覽。開發建設了陜西省農村危房改造信息監管平臺,實現了危改數據與住建部、省扶貧、殘聯、民政等部門縱向、橫向互聯互通,達到了認定、幫扶、脫貧、管理“四個精準”,得到住建部充分肯定并在全國推廣。
強化揚塵管控
住建領域大氣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
強化施工揚塵監管,成立了揚塵污染專項整治領導小組,制定了《陜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和《陜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專項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將揚塵治理費用列入工程造價,建筑施工揚塵防控納入省級文明工地考核指標,采取增加灑水降塵頻次、道路濕法保潔作業等強制性措施,最大限度減輕了施工揚塵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和危害。加強揚塵治理督查檢查,對違法違規工地進行曝光,對各地落實“六個100%措施”情況進行嚴格督查,促進了揚塵治理各項措施的落實。嚴格控制道路揚塵,強化道路保潔和設備配置,大幅提高城鎮機械化清掃率,目前,全省關中城市車行道機械化清掃率均達到92%以上,其他城市車行道機械化清掃率均達到75%以上。大力實施城市增綠、擴綠工程,不斷提高城市綠化水平,有效構建城市發展綠色屏障,為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發揮了積極作用。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全省建設裝配式建筑國家級產業基地2個,建設項目61個、343.86萬平方米,新增綠色建筑項目421個、4042.12萬平方米。積極推動城市步行道和自行車道系統建設,有效引導綠色出行。全省建筑施工揚塵和道路揚塵得到了有效控制。
心系百姓安居
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不斷完善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符合省情的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初步構建了以公共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棚改回遷安置住房、社會租賃住房、商品住房為支撐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2018年,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投資562.3億元,爭取中央資金87.14億元,列入國家計劃的政府投資公租房已分配70.5萬套,分配率97.33%,全國排名第五;棚改開工20.281萬套,開工進度居全國第二;發放租賃補貼8.143萬戶,居全國第七。大力推進“和諧社區·幸福家園”創建工作,全省創建“和諧社區·幸福家園”小區218個。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房地產調控措施,成立了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協調小組,建立了房價統計和市場監測預警指標體系,指導西安市出臺了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政策,有效防范化解住建領域重大風險。2018年全省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3534.67億元,同比增長13.9%,增速較2017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
聚焦美麗宜居
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深入推進
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決策部署,圍繞“環境整潔、設施齊備、生態良好、服務完善、鄉風文明”的要求,著力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先后出臺了《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意見》《陜西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文件,為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堅持規劃先行,編制了《陜西省全面改善村莊人居環境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和《陜西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動方案》,堅持開展美麗宜居示范村創建活動。強化資金整合,注重部門聯動,積極盤活住建、農業、水利、環保等專項資金,加大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村內道路、綠化亮化等工程建設力度,形成了“政府主導、統籌協調、多方參與、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氛圍。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扎實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行動,加快推廣《陜西省農房設計圖集》,狠抓美麗宜居示范村創建工作,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2018年,全省完成投資247.21億元,行政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莊林木覆蓋率達到33.78%,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6.28%,自然村通動力電率達到98.84%,村莊道路硬化率達到98.37%,創建了1447個美麗宜居示范村。
加強城市建設
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
堅持把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作為城市運行的“生命線”,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進重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提升了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持續推進地下管廊、海綿城市建設,2018年,西安、延安2個省級試點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在建項目47個、總長度45.18公里,竣工項目19個、總長度41.64公里;西咸新區國家級海綿試點城市完成投資24.92億元;寶雞、銅川2個省級試點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累計完成投資26.66億元,竣工項目66個,在建項目14個。扎實推進西安、延安、寶雞“城市雙修”和西安、延安城市設計國家級試點,積極開展了城市設計、“城市雙修”省級試點,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大力推進縣城建設,對18個縣給予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加強城鎮污水垃圾運營監管,全省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5.5%,城鎮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89.6%,城鎮污水處理綜合排名居全國第五位。深入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排查整治,扎實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為實現城市主要河流“長治久清”奠定了基礎。加快排水防澇補短板項目建設,強化汛期房屋安全排查整治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進一步提升了應急保障能力。深入開展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向國家推薦申報8個國家級園林城市(縣城),提請省政府命名5個省級(生態)園林城市(縣城),命名了85家省級園林式單位和園林式居住區,較好地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助力鄉村振興
小城鎮建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持續把“兩鎮”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強化鎮村建設管理,有效助推了鄉村振興。2018年,35個省級重點示范鎮完成投資118.34億元,占年度任務的147.93%;31個文化旅游名鎮完成投資43.61億元,占年度任務的145.37%,21個省上跟蹤指導考核市級重點鎮發展勢頭良好。文化旅游名鎮旅游年吸引游客2875.77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42.23億元,直接帶動貧困人口就業2.6萬余人,吸引回鄉創業人員3.1萬人。實施“兩鎮”建設以來,35個重點示范鎮累計建設道路367.02公里,垃圾、污水處理場71個,文體中心(廣場)59個,醫院敬老院54個,小學、幼兒園、初中全覆蓋,11個鎮建成高中,鎮平均垃圾處理率92.3%,污水處理率82.3%,綠化率35.34%;31個文化旅游名鎮建成傳統街區29條,4A級景區達到13個,3A級景區達到18個。目前,全省三分之二的重點示范鎮成了縣域副中心,文化旅游名鎮成了宜居宜業宜游的小城鎮,“兩鎮”已初步成為我省鄉村振興排頭兵、城鄉融合橋頭堡、脫貧攻堅助力器、人居環境新標桿,有力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提升了鎮區群眾生活水平。“兩鎮”建設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有機銜接的經驗做法被住建部推廣。
加快轉型升級
建筑業發展規模進一步擴大
堅持加強對本省企業扶持與筑巢引鳳“兩輪驅動”,將102家優勢企業列入重點扶持對象,開辟綠色通道,提供方便快捷服務,幫助企業提升水平,2018年,全省有10家建筑企業晉升特級資質,特級企業累計達到29家,總數居全國第六位、西部第一位。堅持上門跟蹤服務,引進中建安裝西安公司、虹橋國際西安公司、安徽水利等5家央企和省外優勢企業在陜落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企業和個人的資質資格業務辦理由“紙質材料申報”變為“網上集中統一受理”,并將10個行政審批事項、5項專業承包許可事項分別委托(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各市(區)、直管縣住建部門;推行建筑工程領域注冊執業人員、安全管理人員等各類注冊證書、崗位培訓合格證書的電子化,實現“信息多跑路,企業少跑腿”,大大節省了企業的時間和辦事成本。組織開展了全過程咨詢試點,推動工程咨詢服務與國際工程管理模式接軌,為我省工程咨詢服務企業轉型發展、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創造了有利條件。全面推行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率先在全國取消了勞務企業資質,鼓勵支持發展專業作業企業,努力破解制約建筑企業用工的難題。組織開展整頓和規范建筑市場中介服務行為專項行動,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營造了“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2018年,全省完成建筑業產值7120.15億元,增加值2553.00億元,占全省GDP比重10.4%。
優化營商環境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取得實效
加強頂層設計,先后研究出臺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優化施工許可證辦理程序措施十七條》《關于推進施工圖設計文件聯合審查的實施意見》及區域評估、聯合竣工驗收等政策文件,通過流程再造,取消不必要的審批事項10項,調整合并審批事項38項,平均申報材料由原來的70項精簡至目前47項,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平均用時由改革前的523個工作日壓縮至120個工作日;修改完善考核標準,降低審批用時分值占比權重,突出工作推進情況考核,促進相關政策盡快落地;現場調研督導渭南市、延安市兩個國家試點城市的同時,對12個市(區)進行了全面檢查指導,堅持每季度按時收集匯總,了解掌握各地工作推進情況。各市(區)設立了項目審批服務窗口,實行“一窗受理、統一接件、內部流轉、并聯審批、統一出件”,優化項目審批流程,推動工程建設項目盡快落地。西安市、延安市、渭南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已上線運行,實現了網上受理、實時流轉、并聯審批、共享交換、全程留痕、跟蹤督辦、實時監管。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反饋,我省工程建設項目報建指標位居全國第二位。
狠抓安全生產
工程質量安全監管不斷強化
牢固樹立質量第一和安全發展理念,深入推進工程質量安全提升行動,認真開展執法檢查,督促企業履行主體責任,自覺開展排查整治,切實整治工程質量安全隱患問題。2018年以來,全省共開展執法檢查2598次,檢查工程項目6721個,下發整改單3102份,下發行政處罰書146份,實施信用懲戒37起,曝光違法違規典型案例12起。始終把文明工地創建活動作為加強工程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抓手,不斷完善文明工地評價標準,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發揮文明工地示范引領作用,逐步把創建對象由單個工程項目向城市區域性群體工程轉變,由地上向地下延伸,不斷擴大創建活動覆蓋面和影響力,2018年對35項工程授予了陜西省建設工程長安杯獎,對266個項目授予了省級文明工地,有7項工程獲國優工程“魯班獎”。扎實開展建筑施工安全專項治理行動,組織開展了兩次全面督查,對存在問題較多的9個項目在全省范圍內進行了通報。持續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2018年,全省共考評企業556家,考評項目106個,涉及“三類”人員5244名。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深入開展建筑施工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扎實做好安全教育培訓,不斷提升施工人員的安全生產意識和安全防護技能,建筑施工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
堅持黨建引領
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狠抓政治理論學習,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思想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逐級夯實了黨建工作主體責任,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實施意見精神,扎實開展了“講政治、敢擔當、改作風”專題教育,堅決反對和糾正“四風”,為貫徹“五個扎實”要求、實現追趕超越目標提供了堅強保障。持續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扎實抓好“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領導干部雙重組織生活、黨員民主評議、談心談話等基本制度的落實,黨的建設質量進一步提高。全面履行“一崗雙責”,堅持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列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內容,與業務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層層簽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做到了有貪必肅、有案必查,營造了廉潔從政、依法履職的良好政治生態。